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背诵版

2023-12-03 65622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7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背诵版.docx

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分。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元谋人

 

发现地点

云南省元谋县

生活年代

距今约170万年

生活状况

能制造工具;知道使用天然火

地位或发现意义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

发现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生活年代

距今约70万—20万年

生产生活状况

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且能长时间保存火种

发现者

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体质特征

头部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

地位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生活方式

过着群居生活

火的用途

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火使用的意义

改善了生存条件,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山顶洞人

发现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生活年代

距今约3万年

生活状况

使用打制石器;掌握钻孔和磨光技术(骨针);有审美观念,爱美意识(项链);人工取火;过着群体生活

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


2  原始农耕生活

原始农业

的发展

出现

距今约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起源地

南方长江流域最早栽培稻;北方黄河流域最早栽培粟和黍

耕种方式

“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重要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代表

原始居民

河姆渡人

 

半坡人

 

距今年代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年

生活地区

南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北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房屋样式

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

生产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

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

农作物

种植水稻

种植

饲养业

饲养猪、狗和水牛

饲养猪、狗;打猎捕鱼

原始手工业

制造陶器(黑陶)、玉器和乐器、会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制作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和乐器;会纺织制衣;陶埙

出现不同的原因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

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

时代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


3  远古的传说

 

炎黄联盟

阪泉之战

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涿鹿之战

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影响

华夏族(汉族的前身)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传说中炎帝

(神农氏)

发明贡献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传说中黄帝

(轩辕氏)

发明贡献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黄帝时期

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尧、舜、禹的禅让

禅让制

原始社会时期(尧舜禹)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

 

大禹治水

方法: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禹的高贵品质: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以身作则、创新精神


4  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时间

都城

夏:阳城  : 亳(建国时)殷(盘庚迁殷)

西周:镐( hào)京

开国
君主

夏:禹   :   西周:周武王

亡国
之君

夏:   :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夏朝

建立

约公元前 2070 年,建立夏朝

历史地位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意义

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标志着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家天下”局面

是从启开始的,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灭亡

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灭

商朝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盘庚迁殷

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殷,统治稳定

灭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牧野之战)

西周

建立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衰落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灭亡

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东周

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灭亡的共同原因

统治者的暴政

灭亡给你的感悟或启示

得民心者的天下;统治者要勤政爱民,重用人才,实行仁政,重视发展生产。

 

 

西

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依据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对象

宗亲和功臣

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作用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弊端

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

 

内容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义务

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诸侯权利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5 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

出现

原始社会后期

发展

商周时期

用途

用于饮食、祭祀以及军事等方面

特点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规模宏大

 

制作方法

泥范铸造法

代表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商)

工艺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商)

甲骨文

含义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发现者

王懿荣(甲骨文之父)

 

意义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造字方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金文

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

6  动荡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生产工具的发展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打制石器(旧石器)

石器时代

半坡人、河姆渡人

磨制石器(新石器)

夏商西周

青铜器

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

铁器

铁器时代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手工业

青铜业、纺织业等有所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商业

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王室

衰微

根本原因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诸侯

争霸

原因

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

代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晋楚:城濮之战)

(齐桓是公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影响

消极影响

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流离失所,生产遭到破坏。

积极影响

①在争霸的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②促进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形成标志

三家分晋(韩赵魏瓜分了晋国)、

田氏代齐

 

七国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上、中、下)

战争特点

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战国著

名战役

桂陵之战(齐魏: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计)

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战国兼并的影响

积极影响

逐渐形成了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促进了政治改革,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消极影响

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原因

根本原因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政治原因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目的

富国强兵

人物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

指导思想

法家思想

性质

新兴地主阶级进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内容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影响最深远)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富国)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对农民有利)

统一度量衡

军事(强兵)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意义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成功的原因

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措施可行,取信于民。

商鞅本人坚定的决心;顺应历史潮流,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改革启示

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要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商鞅具有的品质

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

坚持真理,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造福千秋都

修建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

在四川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

组成部分

渠首和灌溉网

构成

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功能

防洪、灌溉、水运

影响

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使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8  百家争鸣

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主要

代表

派别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①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福祸、长短、柔刚)

③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

战国


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而成)

政治思想:①核心思想是“仁”②主张以德治国

教育思想:①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②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孟子

战国

《孟子》

①主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战国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墨家

墨子

战国


主张“兼爱、非攻”;选贤;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战国

《韩非子》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孙武

春秋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表现

经济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推动新的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

政治

王室衰微、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文化

百家争鸣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  秦统一中国

 

统一原因

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

时间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六国被灭顺序:韩赵魏  楚燕齐)

秦朝建立

时间:公元前221年;人物:秦始皇嬴政;都城:咸阳

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三公制

中央上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

郡县制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

交通上

①统一车轨;②通灵渠

军事上

北击匈奴(蒙恬);③修筑长城(长城起止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秦的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

他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还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10  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的

暴政

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③刑罚残酷;  ④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广

原因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时间

公元前209年

 

地点

大泽乡

又名

“大泽乡起义”——斩木为兵、揭竿而起

人物

陈胜、吴广

政权

“张楚”政权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结果

失败

地位

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具有首创精神。

农民起义军

项羽起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成语:破釜沉舟)

刘邦起义

公元前207年,灭秦朝(成语:约法三章)

 

时间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双方

项羽和刘邦

目的

争夺帝位

结果

刘邦胜利,建立西汉

刘邦胜利之因: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项羽失败之因: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不善用人

相关成语

破釜沉舟、楚河汉界、霸王别姬等

相关故事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垓下之围(四面楚歌)

秦朝灭亡原因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秦朝时间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11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西

西汉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人物:刘邦(汉高祖)

都城:长安

汉初的社会状况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萧条的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汉初面临的问题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思想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原因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

措施

(汉高祖)

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释奴为民)

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④轻徭薄赋(十五税一)

影响

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皇帝

汉文帝(以节俭著称的皇帝)、汉景帝

 

措施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

地位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治世局面

秦亡原因

治者统治残暴,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汉兴原因

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汉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启示

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实行仁政;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措施

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主父偃)

②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豪强官吏

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政治统治

思想上

①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

汉武帝时期,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加强了思想上的统治

经济上

①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改善了国家财政,为汉武帝推行政策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对抗匈奴的高潮)

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对外

关系

①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3  东汉的兴衰

 

 

 

 

东汉的兴衰

建立

西汉灭亡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东汉建立

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

 

兴盛

 

光武中兴

措施

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影响

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衰落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原因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特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

影响

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打击

 

黄巾起义

原因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日益腐败  

②自然灾害频发

概况

时间:184年 领导人:张角  组织:太平道

特点:有组织,有准备          

结果:失败

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一蹶不振

1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西域

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概况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意义

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

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②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张骞

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

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

汉武帝时期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新疆地区)—中亚

—西亚—大秦(罗马帝国)

物品

核桃、葡萄、玻璃、宝石;歌舞等

西域                               西汉

丝绸、瓷器等;开渠、铸铁等技术

意义

(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

汉武帝时

 

路线

山东沿岸——穿过黄海——朝鲜、日本

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锡兰

管理西域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

时间

公元前60年 (西汉)

地点

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职责

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意义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

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一带一路”的提出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沿线国家互利共赢;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繁荣与稳定。

 

15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

发明

西汉时期

改进

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105年:“蔡侯纸”)

意义

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保存和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医学

张仲景

年代

东汉末年

称号

医圣

著作

《伤寒杂病论》 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华佗

著作

东汉末年

称号

神医

成就

①擅长针灸、汤药、外科手术  

②发明麻沸散    ③创编五禽戏

 

史学

 

《史记》

作者

司马迁(汉武帝时期)

地位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范围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著史特点

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

 

 

 

 

宗教

 

道教

创立时间

东汉末期

道教圣地

青城山

主要教派

张角:太平道

张陵:五斗米道

地位

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产生于中国)

创立地点

四川成都

典故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佛教

创立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创立地点

古代印度

地位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传入中国

西汉末年传入;

东汉明帝时期逐步传播

广泛传

播原因

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②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代表地点

白马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典故

大千世界、五体投地、因果等

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昌盛的原因

(1)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  

3)各民族共同创造(4)中外交往频繁

16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概况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战胜袁绍

特点

以少胜多

意义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战胜原因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②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③军事上:采用正确的战术

赤壁之战

概况

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

特点

以少胜多

意义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曹操失败原因

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曹操骄傲轻敌  ③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政权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经济状况

220年

曹丕

洛阳

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曹魏的翻车:灌溉工具)

蜀(汉)

221年

刘备

成都

改善民族关系,加速开发西南地区

229年

孙权

建业

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卫温船队到达夷洲(台湾)


17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的兴亡

建立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衰落

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灭亡

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原因

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

②西晋统治腐朽,对少数民族实行暴政

③晋惠帝昏庸无能

时间

晋惠帝时期

 

影响

①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五胡

内迁

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时期

东汉、魏、晋时期

作用

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十六国

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前秦

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的兴亡

建立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南京)

特点

“王与马,共天下”

兴盛

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

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景象

灭亡

420年,东晋灭亡

南朝的政治

时间

420——589年

朝代

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南京)

概况

宋: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梁:梁朝时,南北朝势力对比中,南朝处于劣势

六朝古都:南京 → 孙吴、东晋、宋、齐、梁、陈

 

 

江南地区的开发

秦汉

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魏晋

江南(长江流域)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辛勤努力

表现

农业

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

③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

缫丝、制瓷、冶铸、造纸等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结果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淝水

之战

时间

383年

双方

前秦与东晋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影响

①淝水之战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②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关成语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①苻坚骄傲轻敌;②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③东晋团结一致,指挥得当;使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

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原因

落后的鲜卑文明治理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顺应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冯太后的影响

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根本目的是维护北魏的统治

措施

494年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联汉姻

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启示

要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以身作则

评价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时期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特点

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0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记述北方农业)

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数学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缀术》

历法

制定《大明历》

机械制造

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地理学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既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也是一部山水散文汇集

 

 

 

 

文化

 

 

 

书法

曹魏

锺繇

《宣示表》

创楷书;擅长行书、草书、隶书

书法地位: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胡昭


擅长行书、草书、隶书

 

东晋

 

王羲之“书圣”

书法特点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代表作品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成就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北魏

碑刻书体

 

 

绘画

魏晋南北朝

佛教盛行→ 宗教画是主要地位

 

东晋

 

顾恺之

地位

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特点

他擅长人物画,人物传神

代表作品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山水诗增多 → 山水画开始形成

雕塑

南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前提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