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好奇心的童年 ——读《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后感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108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充满好奇心的童年
——读《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后感
谢婧黠家长
读了《尊重孩子的好奇心》这篇文章,令我感触颇多。孩子的好奇心是广泛的,也是脆弱的,需要鼓励、引导、激发和培养。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好奇心害死猫”,这就说明,好奇心需要引导,对于那些不良嗜好,坚定地告诉孩子们,不可尝试!而对于正常爱好,应该鼓励孩子们去探索,哪怕耽误一时的时间,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旅游,旅途中因为需要咨询在土其的手机接通问题而跟宾馆的工作人员交流这么一会儿,孩子因好奇心驱使下独自到后山玩,后来妈妈找到小孩也没问小孩为什么这样做,而是直接训斥一顿。
故事结束了,但心久久不能平,孩子宝贵的好奇心,是否就这样给家长剥夺的呢?人的一生中,有一样东西非常宝贵,它们没有实体,飘忽不定,在特定的场景中产生,得之不易,失之瞬间,这样东西就是好奇心。
有了这样东西,不一定能保证成功,但起码能保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无论处于任何阶层,都能生活得较有趣味,如果发挥得当,还能助力走上人生巅峰。
好奇心,萌发于幼年,少年时达到顶峰,也许会在中年后逐步消退。
动机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反映人类行为的主动性特征。从个体动机的自发性与目的性看,动机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分。外在动机由活动之外的目标或奖赏引起,如幼儿对学习活动本身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赢得父母老师的表扬与奖励而进行学习。内在动机则是“一种不依赖外在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为的东西”。布鲁纳主张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幼儿在学习实践中感到愉快。在他看来,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即是好奇心。
学习是由经验或者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学习是知情交融的过程。研究学习过程本身离不开对教学过程的探讨。教学活动虽然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却离不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幼儿以及认知信息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中窥见一斑。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对于治学三种境界的见解,就把好学、乐学作为学习活动的理想境界。明代王守仁认为学习中的愉快情绪体验对于儿童来讲,犹如时雨春风对于花草树木之生长一样重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类最初的好奇心来自于婴儿的探究反射。观察发现,婴儿一旦发现新奇事物,就会用手触摸,用舌头品尝。到了幼儿期,好奇心更加强烈和明显,他们通过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最初是情景性的,如果受到鼓励与强化,就会变成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好奇心对于幼儿之发展,具有莫大作用,幼儿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产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东西相接近”。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材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也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他认为,好奇心是需要保护的,也许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生活受到的鼓励。幼儿好奇心很强,这也许与他们知识经验贫乏有关。在他们看来,周围环境中的许多事物都是新奇的,很多都出乎他们的预期,他们想要观察、探索、询问、操作或摆弄这些事物。这些都是好奇心的外在行为表现。如果这些行为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就会逐渐内化为幼儿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缺少环境的鼓励与支持,这些行为会逐渐消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冷漠、回避等心理倾向,从而不利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
还有一种消除好奇心的有效方法,被多数家长采用。有人说,毁掉一个孩子的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强迫,强迫他去学习、练习,学得好了也不鼓励,学得不好就尽力责备,还动不动将孩子与其他同学比较,这样一来二去,本来有兴趣的事物,保证会在几个月内完全失去兴趣,这是消除好奇心的另一种常用的方法。
如果很幸运,保留下来的好奇心,在以后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就能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青年时代,已经有能力实现对好奇心的探索,如果从事的职业和兴趣有关,那么一定能非常快乐地工作,并且能做出一番成绩。如果好奇心保留到了中年,就会有一个年轻的心态,不论处于什么阶层,都能用兴趣充实自己的生活,让生活充满乐趣,抵御人生的苦恼。
现在的孩子们过早地失去了好奇心,这不是成熟,而是为了适应现有教育,对本性的牺牲,对人生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损失。
著名科学家都可以说是具有好奇心的人。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机。爱因斯坦从小比较孤僻喜欢玩罗盘有很强的好奇心。伽利略也是看吊灯摇晃而好奇发现了单摆。